全国助残日
同心协力,用爱守护
在5月19日国际助残日之际,我们将从骨科视角,科普骨骼健康知识,一起助力残障群体提升生活质量。
骨科与残障群体的紧密联系
在残障群体中,因骨骼肌肉系统损伤或疾病导致肢体残疾的情况较为常见。比如,脊柱裂、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等先天性疾病,或是因交通事故、高处坠落等意外造成的骨折、脊髓损伤,都可能给患者带来长期的肢体功能障碍,影响其行动能力与生活自理能力 。这些损伤不仅会造成即时的身体痛苦,还可能引发一系列长期的骨骼健康问题,例如肌肉萎缩、关节挛缩、骨质疏松等,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。
常见骨科残障问题及应对
脊髓损伤
脊髓损伤常导致损伤平面以下肢体运动、感觉功能障碍。
长期卧床或缺乏有效运动,会使骨骼缺乏应力刺激,加速骨量流失,引发骨质疏松。
应对方法包括:
1.通过被动关节活动、按摩等维持关节活动度;
2.在专业指导下,利用站立床进行站立训练,给予骨骼适当应力刺激,减缓骨质疏松进程;
3.合理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,增强骨骼强度 。
下肢骨折后功能障碍
严重下肢骨折即使经过治疗,可能遗留关节僵硬、肌肉力量减弱等问题。
康复过程:
1.早期应在医生评估后进行关节屈伸训练、肌肉等长收缩练习;
2.后期逐渐增加负重训练、步态训练;
3.借助辅助器具,如拐杖、助行器等,帮助恢复行走能力,同时防止因步态异常引发的关节磨损等问题 。
小儿麻痹后遗症
小儿麻痹后遗症可导致肢体肌肉萎缩、肢体不等长、关节畸形等。
治疗建议:
1.针对肌肉萎缩,需进行有针对性的肌力训练;
2.对于肢体不等长,可使用鞋垫或矫形鞋进行矫正;
3.若存在严重关节畸形,可能需要通过手术进行矫正,术后配合康复训练,改善肢体功能。
骨科康复助力残障群体重获新生
骨科康复在残障群体的功能恢复中起着关键作用。现代骨科康复强调早期介入,通过物理治疗、作业治疗、康复治疗等多学科协作模式,为患者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。例如,运用先进的康复设备,如中医定向透药治疗,刺激瘫痪肌肉收缩,预防肌肉萎缩;为肢体残疾患者定制矫形器、假肢,帮助他们恢复肢体功能,重新回归社会。
在这个特殊日子,愿我们的科普助力更多人关注残障群体的骨科健康需求。同时,也呼吁社会给予他们更多理解、支持与关爱,让每一位残障人士都能在健康的道路上稳步前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