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起 ICU,很多人想到的是紧闭的大门、仪器的滴答声,以及门内那个 “叫不醒” 的亲人。当焦急的呼唤得不到回应时,家属难免困惑:他为什么一直睡?
其实,这种看似 “沉睡” 的状态,是医护团队为挽救生命精心设计的 “休眠模式”。
ICU 患者为什么需要 “安静”?
ICU 的患者往往病情危重经历着呼吸衰竭、严重感染或大手术后的生死考验。身体的剧痛、陌生环境的恐惧,会让身体陷入过度 “应激”—— 而过度的应激反应会加重器官负担,甚至影响治疗效果。
这时,医疗团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,制定镇痛镇静方案,让患者进入“休眠”状态,以降低代谢率,减少氧耗,保护器官功能,为治疗争取宝贵时间。
“睡着” 背后的精细调控
镇痛镇静治疗并非简单的“让患者睡觉”,而是根据患者病情和耐受性,精准调控镇静深度,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。
医护团队会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、疼痛评分和镇静深度评分(如RASS评分),确保患者处于安全、舒适的镇静状态。
这些误解,医生想对您说
误解:用了药就一直“昏睡不醒”?
真相:现代理念是“轻度镇静”,多数患者能感知亲人呼唤。
误解:镇痛药(尤其是阿片类)一定会成瘾?
真相:短期、规范、治疗剂量在ICU使用,成瘾风险极低。医护人员首要目标是缓解痛苦、保障安全,用药方案科学严谨。
误解:镇静会影响大脑、留下后遗症?
真相:合理使用本身不会损伤大脑。适度的镇静镇痛反而通过降低应激、预防谵妄保护大脑。
家属能做些什么?
理解治疗的意义:这种 “休眠” 是保护,不是伤害。
保持沟通:与医护人员保持良好沟通,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治疗进展。
给予心理支持:即使患者处于镇静状态,家属也可以通过抚摸、轻声呼唤等方式,传递关爱和支持。
什么时候能等到 “醒来” 的时刻?
当患者病情稳定,器官功能恢复,医疗团队会逐步减少镇静药物剂量,让患者慢慢苏醒。苏醒过程需要时间,家属不必过于担心。医护团队会全程陪伴,确保患者安全、舒适地度过苏醒期。
ICU 的 “休眠” 不是终点,而是为了让生命在安静中积蓄力量。当亲人暂时沉默时,那是医护团队与疾病博弈的策略,也是身体在默默修复的证明。
相信科学,相信守护,等待他从 “休眠” 中醒来的那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