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每年 10 月 20 日是世界骨质疏松日,今年的主题聚焦“健康体重,强骨健身”。很多人对骨质疏松的认知停留在“缺钙”,却忽略了体重这一关键影响因素 ,体重失衡会让骨质疏松风险增加,而脊柱往往是最先受影响的部位。体重是骨密度的“天然调节器”,一旦偏离健康范围,骨质疏松可能找上门,进而威胁脊柱健康。
低体重:骨质疏松的加速因素(BIM<19kg/m²)
体重过轻的核心问题是肌肉量不足!肌肉对骨骼的机械刺激作用是维持骨密度的重要动力,当体重过轻、肌肉量不够时,这种刺激大幅减少,成骨细胞活性下降,骨吸收的速度超过骨形成速度,长期下来就会触发骨质疏松。
高体重:骨子疏松的潜在诱因(BIM≥28kg/m²)
不少人误以为“体重越重,骨骼越结实”,但肥胖对骨骼的伤害更隐蔽。
➤一方面,肥胖会导致体内炎症因子水平升高,这些因子会激活破骨细胞,加速腰椎、胸椎等中轴骨的骨量丢失;
➤另一方面,肥胖人群常伴随胰岛素抵抗,而胰岛素抵抗状态会抑制成骨细胞功能,最终形成 “骨流失>骨生成” 的失衡状态,同样会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。
抗骨质疏松:体重管理+科学干预双管齐下
预防和改善骨质疏松,关键在于“平衡体重” 与“强化骨骼” 同步进行,具体可从 5 个方面入手:
1、控制体重:锁定BMI"黄金区间"
BMI(20~24kg/m²)区间内,
较能兼顾肌肉对骨骼的刺激与骨骼承受力,
减少骨质疏松风险。
✅低体重人群:不建议单纯“增重”,需做到增肌 + 增重同步,通过提升肌肉量增强对骨骼的机械刺激;
✅高体重人群:优先减少腰围和腹围,可选择游泳、骑自行车等非负重运动。
2、加强营养:补足骨骼所需的关键营养
✅钙:是构成骨骼的基础物质,优先通过天然食物补充,如乳制品、豆制品、绿叶蔬菜、海产品、坚果种子等;
✅维生素 D:是促进钙吸收的重要助力,适当晒太阳有助于皮肤合成足够的维生素D,但应避免长时间暴晒;
✅蛋白质:维持肌肉量、促进骨形成的关键,可通过鸡蛋、瘦肉、鱼类、豆制品等补充。
3、适当运动:为骨骼提供适度的压力刺激
运动不仅能激活成骨细胞,还能调节全身代谢、改善肌肉神经功能,从而增强骨强度和肌肉强度,延缓骨质疏松进展。
建议选择快走、太极拳、轻柔的力量训练等,避免过度弯腰、负重的动作。
4、定期筛查:早发现才能早干预
骨密度检测是筛查骨质疏松的“金标准”,出现以下情况时,建议尽早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测:
⭕50 岁以上女性、60 岁以上男性;
⭕1 年内体重增减超过 10 斤;
⭕有骨质疏松家族史或脊柱骨折史;
⭕患有糖尿病、类风湿关节炎等基础疾病;
⭕长期服用激素、甲状腺相关药物。
5、药物治疗:遵医嘱是关键
若骨密度检测确诊骨质疏松(T 值≤-2.5),或已出现椎体压缩性骨折,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。切勿自行购药服用,以免延误治疗或影响健康。
骨质疏松可防,脊柱骨折可治
很多人觉得骨质疏松是“老年病”,但实际上骨量流失从 30 岁左右就开始了,早期干预至关重要 —— 科学管理体重、补充营养、坚持运动,能降低脊柱骨折风险。
管好体重,护好骨骼,让生活更有质量!